湖南邵東市水東江鎮(zhèn)長勝村,是一座藏在湘中大山褶皺中的小村落,戶籍人口3200余人,山多地少。恢復高考以來的48年里,走出了600余名大學生,其中有180余名重點高校生、18名博士和8名海外留學人員,被譽為“邵陽高考第一村”。

大山深處,為何能飛出如此多的“金鳳凰”?

高樓平地起,讀書是根基

長勝村面積6.2平方公里,人均耕地少,經(jīng)濟來源只能依賴黃花和柑橘,經(jīng)濟落后,“七里長沖”是人們對這里的描述。但長勝村民眾有著深厚的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底蘊,崇文尚武,私塾學堂眾多。

解放初期,村里仍有3個私塾學堂。村民們遵循“再苦不能苦孩子,再窮不能窮教育”的理念,對學習成績優(yōu)異者,大家互幫互助,東家缺什么,西家就湊什么,自覺捐錢捐物,鼎力資助學業(yè)。誰家孩子高考金榜題名了,鄉(xiāng)鄰們就會備點禮品上門祝賀,助學獎優(yōu)、禮尚往來的傳統(tǒng)代代相傳。并且,長勝村的每一個家庭都講究男女一樣,讀書為上。

“可大堂”“積余堂”“明德堂”等建于明清時期的宗祠,可大堂門聯(lián)上赫然刻著:“可以讀可以耕可以仕可以世守,大其志大其量大其學大其家聲”“高樓平地起,讀書是根基”等耕讀傳家精神,早已融入骨血。“高樓從地起,萬事書打底”“再苦不能苦孩子,再窮不能窮教育”等樸素的治家格言被鄭重地刻在了展館墻上。

“知識改變命運”

在長勝村,村口矗立著一塊刻有“知識改變命運”的石碑,是長勝村家風傳承的寫照。

81歲的曾臘秀坐在兒女們新蓋的樓房里,憶起往昔,辛酸與自豪交織!澳菚r是真窮啊!彼f,“三分薄田,吃飽都難,何況供三個崽女讀書?”為了微薄的生活費和學費,她榨干了所有力氣。無數(shù)寒夜,她在昏黃煤油燈下守著石磨,一圈圈磨豆子。天未亮,便挑起沉重的豆腐擔,翻山越嶺,走村串戶。擔子壓彎瘦削的肩膀,汗水浸透粗布衣衫,只為換回幾張皺巴巴的零錢——那是孩子們的書本和希望。

農(nóng)閑時,她在田埂地頭精心侍弄黃花菜,賣了換錢。后來,開銷日增,她和丈夫毅然遠赴貴州打工。“我們開過巴掌大的小店,也支攤賣麻辣燙,起早貪黑,一分一厘地攢!彼锌,“兒子經(jīng)常說我一人干了三人的活。”

生活的重擔未壓垮這個家,反讓兄妹三人格外懂事勤奮。大兒子申宏梁深知父母不易,放學便看牛、割草、干農(nóng)活,稚嫩肩膀早早分擔重擔。女兒申圭良以兄為榜樣,學習異常刻苦。小兒子申宏宇高中入伍,在緊張的部隊生活中繼續(xù)學習,最終考入國防科技大學,后成為光榮的駐港部隊一員。

“我有兄弟姊妹九個,我沒讀過書,是心里最大的遺憾。”曾臘秀聲音低沉,“所以,我一定要讓孩子讀書,走出山村!”這樸素的信念,支撐他們熬過無數(shù)艱難日夜。

如今苦盡甘來。子女皆事業(yè)有成,孝敬父母,共同出資為老兩口蓋起寬敞新房。剛過去的端午假期,兄妹三人從外面趕回長勝村,圍坐父母身邊,共享天倫。新屋、團圓飯,是這個“滿堂紅”家庭圓滿的寫照。

在長勝村,這樣的家庭并非個例。冷水堂組申建勇的三個女兒也全考上大學,大女兒申央央從華南師大畢業(yè)后進入世界500強企業(yè)工作,二女兒申超玲是廣州大學研究生,小女兒申珊珊同樣出色。村民曾送秀家三子女、申仲凱家四子女,也都邁入了大學殿堂?嚯y未能熄滅長勝村人對知識的渴望,那盞在寒夜中照亮書頁的燈火,早已點亮了無數(shù)后輩走出大山的路。

青少年勵志展覽館排列著村里所有大學生的名字與照片,成為村莊最宏偉的風景線。

長勝村,越來越多的兒女,通過學習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。

只比讀書,不比砌屋

當有的村攀比樓房高低時,長勝人關心的是誰家孩子又考上了名校!爸槐茸x書,不比砌屋”已成全村共識。

“想要有出息,就只能拼命讀書!鄙瓴畡偻宋榛剜l(xiāng)干過農(nóng)活、當過教師;崇文重教的他始終向子女傳遞著一個信念:“只要你們想讀書,無論如何也要供你們上學!”

后來,申伯勝的大女兒和兒子主動放棄學業(yè)打工養(yǎng)家,全力支持弟弟申理滔求學,詮釋了家族合力。

2001年,申理滔高考失利,全家沒有責備和氣餒,而是鼓勵他重塑信心。第二年,申理滔成功考上本科。之后一路深造,最終成為中國科學院的博士。

“打工潮”到來后,村里許多勞動力外出務工。別的村掙錢回來蓋新房,房子越蓋越好;而長勝村民掙錢只有一個信念,就是把兒女全部送進大學校園。

“與其和別人比砌屋,不如和別人比讀書。”原村支書趙有志帶頭,先不建房,潛心培養(yǎng)兒女讀書。

最終,他的女兒趙黎平考入武漢大學;兒子趙金星考入西安交通大學,畢業(yè)后在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工作。

“誰家出了個大學生,全村人都會敲鑼打鼓去送禮道賀;考上清華北大的獎勵5000元,考入重點大學的獎勵2000-3000元不等,這份獎勵在當時堪稱巨款。”現(xiàn)任村支書申哲,指著展柜里泛黃的賬本介紹。

從20世紀90年代起,長勝村已開始設立了獎學金,村集體累計發(fā)放了獎助學金20多萬元。(鄧朝霞 蔣易薇 鄧星照)

編輯:黃珂嵐
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“央廣網(wǎng)”客戶端。歡迎提供新聞線索,24小時報料熱線400-800-0088;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(wǎng)“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”線上投訴。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章版權(quán)歸屬央廣網(wǎng)所有,未經(jīng)授權(quán)不得轉(zhuǎn)載。轉(zhuǎn)載請聯(lián)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創(chuàng)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。
長按二維碼
關注精彩內(nèi)容